白沙溪茶厂周年庆典人物特辑|谭耀华:搁不下的那片“厂愁”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白沙溪茶厂周年庆典人物特辑|谭耀华:搁不下的那片“厂愁”

 编者按:1939年——2019年,80年间,一批又一批的茶人在白沙溪付出光阴,耕耘,并收获。红网、时刻新闻此次报道的8位白沙溪茶人,或兢兢业业于一线车间,或传承创新在制茶工艺,或挽狂澜于既倒,让白沙溪革故鼎新。他们在不同的年代里闪光,湖南白沙溪茶厂的辉煌,也离不开所有勤劳并锐意进取的白沙溪人。

80多岁的老厂长谭耀华。

红网时刻实习记者 王新凤 记者 刘慧婷 通讯员 黄龙兵 益阳报道

1978年,改革的春风拂遍大地。这一年,安化黑茶在世界卫生组织中获得了“最健康茶饮”殊荣,也是这一年,在部队待了23年的谭耀华转业来到白沙溪茶厂,担任党总支书记兼厂长。

当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,就是从这一年开始,这个国家及每个人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巨变。

改革开放以前,安化一直是全国茶业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县份之一,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,乡乡有茶厂,村村有茶场,茶叶税收历来是政府一项重要财政收入,1950年至1978年占比40%左右。

这份简短的安化黑茶历史资料,摆在刚刚担任白沙溪厂长的谭耀华面前,让他心里为之一振,他决定大干一场。

正是这样的基础和热忱,为白沙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绵绵不绝的动力。

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,仅有一股热情是不够的,安化黑茶似乎沉睡在历史荣耀的宫殿里。”在谭耀华的记忆中,1978年的白沙溪茶厂科技服务体制尚不健全,综合开发明显滞后。

出生于茶乡,谭耀华对黑茶生产流程并不陌生,通过一系列的资源优化配置,统一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,白沙溪茶厂的效益逐年攀升。到1988年,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在谭耀华面前,他知道,这个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坚守岗位、兢兢业业的职工。

“那个年代我们的职工都是以厂为家,吃在车间,休息在车间,默默工作,无怨无悔。这其中有一个老党员,因工作原因得了风湿病,吃的风湿药起码有两箩筐,一天不吃药,手脚就会变形”,作为厂长,谭耀华十分关心工人们的身体状况,因此也看到了工人们背后的辛酸苦辣。

转眼间,90年代轰轰烈烈地来了,白沙溪茶厂迎来了最艰难的十年。“国营茶厂无法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与考验。”谭耀华说,当时的白沙溪茶厂资不抵债,负债几千万,连续三年发不出生活费,60%的员工外出谋生。这样的困局延续到2002年底,茶厂几乎陷入瘫痪。

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,有的举步维艰,在历史的大潮中逐渐隐去,如曾经盛极一时的桃源茶厂;有的迎风搏浪,闯过了市场疲软、经济滑坡、资金匮乏等道道难关,破解了内部改革难题,如今天的白沙溪茶厂,当然,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。

1993年,谭耀华从厂长岗位上退休,过上了清闲的老年生活。

退休后的谭耀华对白沙溪茶厂依然情深意笃,时时关注着厂里的发展。他常勉励茶厂的年轻一代,做人如做茶,不要心浮气躁,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就是最大的成功。

“我现在每天都要喝黑茶,一天不喝,就昏昏沉沉的没精神”,喝黑茶已经成了谭耀华刻在骨子里的习惯。那淡淡的幽香里藏着多少过往,唯有谭老自己知道。

如今,无论辉煌还是低谷,都已经是历史了。对于谭耀华来说,他对白沙溪茶厂的心心念念最终化为了一片深情的“厂愁”。

(资料来源:红网益阳站)